01.美国“牛仔咖啡的故事”
夕阳之下,美国西部的大草原上。一位身着牛仔套装,头戴大檐帽的老男人,熟练地拿起zippo,点燃了一支代表“男人味”的万宝路香烟。
低下身,生了一团小火。从诺达的背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铜壶,水壶里的水所剩不多,全部倒进了壶里,简单支起了几条树根,就这样开始了烧水阶段。
一会,壶里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响声,水烧开了!牛仔从背包里拿出一包黄色牛皮纸包住的咖啡粉,大概还能煮一次,欣喜。
往壶中倒入了咖啡粉,咖啡粉遇到热水,散发出了久违的咖啡香气。渐渐地,咖啡有了分层,最上面是咖啡泡沫,其次是咖啡粉,然后是咖啡粉,最底下是咖啡细粉。
咖啡开始了第一次沸腾,牛仔略微搅拌一番后,咖啡又开始了第二次沸腾,他停止搅拌拿下了咖啡壶。一支烟的时间,小铜壶的表现已经静止,牛仔拿起勺子,将最上面的泡沫与咖啡粉捞掉,轻微吸了一口:真香!没有水杯,牛仔又忍不住用勺子喝了几口,这是久违的舒适感。
烟一支接着一支,铜壶里的咖啡也慢慢减少的同时,咖啡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因为壶底表面有很厚的一层咖啡细粉,而这些是无法捞取的。细粉一直沉在壶底,热水也慢慢将它更苦的物质慢慢萃取。
喝到壶底,牛仔也开始皱眉了,咖啡的味道越来越苦!
“呸,呸,呸”,喝到了不少咖啡渣,牛仔很嫌弃地吐了几口。
看来剩余的也不能喝了,倒掉剩余咖啡粉,牛仔继续上路了。
这就是美国西部的“牛仔咖啡”。
02.“牛仔咖啡”:无法掌控冲煮温度,也没有过滤装置
牛仔咖啡与土耳其咖啡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做法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过滤装置,只将咖啡壶放在加热源(一般都是火),待壶中的水烧开之后,就放入咖啡粉开始煮制,温度也不好掌握,冲煮全靠经验。
煮出的咖啡虽然味道很浓郁,但主要有以下缺点两大缺点:
煮制咖啡的温度无法掌控,所以咖啡会萃取过度,这样咖啡就会很苦。咖啡渣无法过滤,会很混浊,壶底的咖啡都会浪费掉。直到后来,德国的梅丽塔夫人发明了手冲咖啡滤杯,才真正意义上有了过滤咖啡的专业器具,这样才使得咖啡有了“干净度”可言。
总结
不仅仅是美国,当时除了欧洲之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煮制咖啡的,只是美国作为当时最大的咖啡消费国,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喝咖啡的方式,所以以“牛仔咖啡”来嘲笑美国咖啡品质低下以及咖啡冲煮方式落后。
此后,星巴克的“老祖宗”——毕特先生带动的“深度烘焙”咖啡文化,豪威尔带动的“浅度烘焙”咖啡文化,最终让美国人开始注重对咖啡品质的追求。咖啡文化的不断发展,也让美国在制作咖啡的方式了,开始了多元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