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云南小粒咖啡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也被称为小粒咖啡。源自于非洲所产的野生咖啡,后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并广为人知故而得名,19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理宾川县朱苦拉,从此便在中国大陆扎根发展,云南也成为了中国咖啡的代表,因此云南咖啡亦被称为“云南小粒咖啡”。
云南小粒咖啡起源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神父在大理宾川传教,为了能喝到咖啡,他在宾川县教堂附近的朱苦拉村种植了咖啡树,并且教会了当地村民种植和饮用咖啡。至今朱苦拉乡仍生长着有90多年树龄的咖啡树24株,且当地村子中迎客就是以咖啡为主。
朱苦拉村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其位置在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市三地交界处。
19世纪时,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
1892年,由于法国传教士田神父的到来,将彝语的精华与法国人的浪漫结合,于是有了朱苦拉这个名字,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而中国大陆最早的朱苦拉咖啡也因此而闻名。
云南小粒咖啡品种
铁皮卡(typica)铁皮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植株较健壮,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产量较高。铁皮卡顶叶为红铜色,称红顶咖啡。铁皮卡是公认的精品咖啡品种,目前很多商业改良种都源自此种。味道表现极佳,但是产量极低而且易受锈蚀病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
波旁(bourbon)波旁源自铁皮卡,由法国人于1708年在波旁岛(现名留尼汪岛)种植后扩展开来。波旁同样有着美好的香气和丰富的味道,较之铁皮卡在产量和生长力上都要高一些,适合种植在1200——2000米的地区,但是抗病虫能力较弱,而且对强风和强降水比较敏感。波旁咖啡是小粒咖啡中仅次于铁皮卡的变种。侧枝节部较密,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慢。 波旁顶芽嫩叶为绿色,称绿顶咖啡;
卡蒂姆(catimor)小粒种咖啡Catimor是葡萄牙国际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用Caturra19/IXHDT832/l(HW26)和Caturra19/IXHDT832/2(H。6)培育出的杂交种的统称,现已分布大部分咖啡生产国,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选育和适应性研究,推出了许多不同世代的Catimor杂交种和Can-mor衍生种。其中有的表现出良好的植物学特性,对已知锈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有的只是作为育种材料利用。云南种植咖啡中,卡蒂姆(Catimor)属于主要品种,种植规模和面积都很大。
肯尼亚引种SL28SL28是肯尼亚的为了提高咖啡的抗病害能力及产量培育出的杂交种,拥有法国传教士、摩卡、叶门铁比卡的混合血统。现云南也有引进SL28品种咖啡种植。
印度引种S288S288是印度1946年培育的优异杂交品种,S288前身是来自血统S288 (第一代) 与Typica混种后取名S26,因为S288的第一代豆由阿拉比卡与利比里亚Liberica杂交,始终带有利比里亚的土腥味。印度的植物学家于是用第一代的S288与Typica混血而成的Kent品种与第二代的S288杂交混种成为现在的S795。
其它引种或培育种云南种植的品种除以上介绍之外,还有很多或是引进的、或是本地培育的,包括瑰夏种、耶加雪菲种等很多品种。当然,还有罗布斯塔种。
云南小粒咖啡产地
云南小粒咖啡种植区域有: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迪庆州等州市,且种植区域和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中。
云南小粒咖啡发展
云南小粒咖啡在1892年来到来中国大陆,从此这种来自国外的物种在这片神奇的东方大地上繁衍开来,至今已有一个世纪多的种植历史了。
从最初的仅仅为了满足老教父的口腹之欲到现在成为了一种地域性经济作物,咖啡在中国经历的不仅仅是拿来和抄袭的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和培育改良中,出现了适合中国地理环境的咖啡培育种,也出现来很多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啡烘焙方式。
云南小粒咖啡口感
云南小粒咖啡,在口感上来说属于比较中性的,既不会太酸也不会太苦,是真正属于香而不苦,浓而不烈,微酸舒适的咖啡,也是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如果你比较喜欢果酸,就要专门选择高海拔种植且烘焙度偏浅的云南小粒咖啡豆,这种豆酸度高、苦味弱。如果只是不喜欢酸,那么就选择深度烘焙的豆,只是苦味就会偏高一些哦。
云南小粒咖啡优势
相比于进口咖啡豆,云南小粒咖啡的最大优势在于:新鲜!
进口豆漂洋过海不说,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海关检验检验手续,到国内各大经销商时已经过了大半年了,根本谈不上新鲜。而国产咖啡可以做到几天内烘焙,这一点是绝对超过进口咖啡豆的。
现在也有很多国内的咖啡企业会从国外进口生豆,然后再国内烘焙销售,这种“进口”在新鲜度上也是很好的。